关闭

提示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毛衣人的故事

信息发布者:陈林桂
2019-07-22 10:06:23    来源:荔香大朗

这是一个讲述大朗崛起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段,

关于毛织重镇的发展史,

这是一个,

讲述大朗崛起的传奇故事。

1979年,一位香港商人在大朗开办了第一家毛织厂,一时之间,“村村毛线绕,户户织机响”,毛织企业在大朗遍地开花。从此,大朗毛织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群,从加工生产到自产自销,从贴牌加工到自有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朗毛织人用双手将毛线编织成一条七彩的致富路。据统计,2017年,全镇有毛织企业超过10000家,数控织机的使用总量超过5万台,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城,拥有3个毛织专业市场、6个毛织配套片区和12条毛织专业街。全镇毛织品市场年交易额达600亿,占广东省销售总额的70%以上,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毛织品交易市场。

先后获评为全国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毛织之都”。

春风拂来毛织厂遍地开花

大朗镇地处丘陵地带,改革开放前,家家户户都靠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种田,村民还悄然流行承包山地种橙、种荔枝等,进入初夏收成时,那鲜红的荔枝挂满枝头,惹得不少过路的人直咽口水,小日子过得虽然清贫,却也其乐融融。直至1979年,一位港资老板的到来,让大朗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5月,香港协和织造有限公司以“三来一补”形式在大井头村开办大朗第一家毛织企业——大朗毛织一厂,揭开了大朗毛织业发展的序幕。随后几年,越来越多港资毛织企业落户大朗。大朗农民纷纷洗脚上田,进入港资毛织企业工作,成为熟练工人。80年代中期,大朗的毛织厂里慢慢地活跃着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他们有的来自河源紫金,有的来自广西、湖南和四川。他们就如同当初的本地人一样,学拉机、学缝盘、学打毛等。渐渐地,随着毛织务工人员的增多,一些在厂里打拼多年的本地人慢慢地走出工厂,打起了自己创业的算盘。

1985年,经过前几年资金与技术的储备,本地人开始独立办厂。陈锡培购置了30台织机,做起了第一批“赶潮”人。那一年,适逢政策开始放宽,允许有能力的人办牌照开厂子。凭借个人的努力和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陈锡培带领东莞市兴业针织有限公司,从一家仅有几十人和简单生产设备的小厂,发展成为如今闻名海内外的专业生产各项毛织服装的大型民营企业。

不仅是陈锡培,很大一部分本地人利用早年在港资毛织企业学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办起各种各样的“兄弟档”“夫妻厂”等家庭作坊式毛织厂,一时间,大朗毛织厂遍地开花,形成了“村村毛线绕,户户织机响”的景象。到1990年代初,大朗迅速发展起近千家民营毛织企业。陈柱权、叶沛华也赶着这一波创业的浪潮起家了。

“90年代那会儿做毛织生意是很好做的!”叶沛华说,“那些年做毛织生意,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那时,全国各地的买家都聚集在大朗拿货,各家旅店都爆满,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很旺。”

时间来到1990年代中期,港资毛织企业逐步退出大朗舞台,由100多家下降至40多家。在这一阶段中,本地的民营毛织企业不仅完成了对港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还把大朗毛织业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到2000年,大朗毛织企业达到2000多家,年产毛衣超亿件,其中40%以上销往国际市场。

“在刚开始那会儿,90年左右,周边镇街的毛织业也很火爆的,跟大朗不相上下,大朗政府找准定位,正确引导,很快大朗毛织业就整体迎来了春天。”陈柱权回忆当时的情景。在大朗镇委、镇政府的推动下,广东毛织市场于1995年建成开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毛织专业街、毛织村也逐渐形成气候,吸引了内蒙古、新疆、江苏、黑龙江、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全国知名原料厂商前来安营扎寨,形成了集毛衣生产、原料、辅料、机械、洗水、漂染、印花、贸易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行业体系。

进入21世纪,大朗毛织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至2005年底,全镇共有毛织企业3247家。这一阶段,积累了雄厚资本的大朗本土毛织企业家,在继续发展壮大毛织企业的同时,开始了“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大朗也吸引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前来投资设厂。

鄂尔多斯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波风潮中来到大朗开办分厂的,李胜利时任该公司大朗分厂的厂长。“大朗可以满足各种风格、各种价格的市场,我们来之前,大朗在羊绒这一块是相对空白的,我们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块的空白。”李胜利告诉记者。

繁星满天  有毛织企业超万家

改革开放40年间,大朗毛织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大朗毛织人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用双手织就一条七彩致富路。

大朗是全国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截止到2017年,全镇有毛织企业超过10000家,数控织机的使用总量超过5万台,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城,拥有3个毛织专业市场、6个毛织配套片区和12条毛织专业街。全镇毛织品市场年交易额达600亿,占广东省销售总额的70%以上,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毛织品交易市场。至此,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原料辅料、机械设备、物流贸易、人才培训、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一条龙的产业配套。

据了解,大朗毛织企业主要集中在巷头、巷尾、求富路、黎贝岭、高英、竹山、大井头一带。以巷头社区为中心、以毛织贸易中心为龙头,形成了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区,拥有3个毛织专业市场、6个毛织生产片区,以及富康路、富华北路、毛织西路、富安路、富丽路等12条毛织专业街。

巷头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过或正在从事与毛织相关的工作,且出租的厂房和商铺有93%与毛织有关,村民收入的90%来自毛织产业,毛织业是巷头一张亮丽的“名片”。2013年3月,巷头社区正式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协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

近年来,大朗大力推动10平方公里毛织商贸城的建设,投资近1亿元对毛织商贸城的周边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逐项落实完成了大朗纺织创意产业中心、环球贸易广场、巷头创新大厦等一批总投资超过21亿元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富康路毛织纱线专业街更是建设了一公里长的“星光大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风雨兼程  “产城人”融合发展

近年来,大朗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毛织业形成“小企业、大产业、大市场”的集群经济效应,大朗正阔步迈向“世界毛织之都”。诸多的荣誉背后离不开大朗镇委镇政府的定位与引导,多年来,大朗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毛织产业的发展,将成立十多年的毛织办升格为大朗镇毛纺织行业管理委员会,配齐配强专业人才,做好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大朗已构建并完善了“1+2+5+N”毛织行业管理体系,包括1个毛织行业管理委员会,党建和人大2个示范点工作室,毛织、设计、机械、电商、纱线5个行业协会,N个市场主体。其中,大朗毛织管委会是东莞市首个产业管理委员会,毛织商圈党建工作室是市级示范点,人大工作室是省级示范点。

互联网的浪潮同样对毛织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朗镇顺应时势,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率先成立全市第一个镇级电子商务协会,建立了近2万平方米的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投入400多万元补贴企业上线阿里巴巴“大朗毛织”淘工厂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70家企业入驻淘工厂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镇电商企业6122家,其中毛织电商企业3674家。全镇电商年销售额131.2亿元,同比增长14. 5%,其中毛织类电商销售额75.9亿元,同比增长12.2%。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被列为“中国毛织服装电商品牌孵化基地”“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单位”。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朗毛织从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提出了从“大朗制造”向“大朗创造”的转变思路。为此,大朗镇抓住2005年被列为广东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3个试点单位之一的机遇,积极借鉴意大利皮具、瑞士钟表的品牌创建模式,大力创建“大朗”区域国际品牌,完成了“大朗”图形商标及VI系统的设计制作,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注册。实行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创建“大朗”区域国际品牌与企业自创品牌相结合,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大朗毛织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围绕“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思路,大朗积极做好毛织商圈的升级改造以及宣传推广工作。目前,毛织纱线专业街——富康路已经成为全市享有名气的“星光大道”,带旺了周边3000多家毛织商户,纺织创意产业中心、环球贸易广场等项目也迎来蓬勃的发展机遇。此外,该镇还积极推动巷头创新大厦等商贸城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优化毛织贸易中心配合和管理,延长毛织贸易中心的交易时间、增加场内电梯数量,引导商户提升产品档次。近年来,毛织贸易中心以及周边毛织专业街的租金和交易量稳步提升,毛织产业作为大朗“富民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为了大朗毛织产业可持续发展,大朗在毛织的环保上下足了功夫。目前,大朗90%以上的毛织企业使用智能化软件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创意设计附加值。与此同时,大朗还结合毛织产业特点,投入3亿元建设了环保产业园,对毛织洗水、印花车间进行整治、搬迁、整合,统一建设污水管网和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入驻。在首期面积178亩的基础上,大朗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二期的建设,务求带动更多毛织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

人物故事 :

扔下“铁饭碗”投身毛织业

陈巧莲是土生土长的大朗人,在“中国羊毛衫名镇”这片美丽的大地上,陈巧莲的名气还真不小,这不仅因为她是威林婚纱婚纱摄影楼总经理,还因为她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弱女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强不息创造了可观的财富和美好人生。


1978年,陈巧莲还是大朗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职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朗的大街小巷,也拂过了陈巧莲的内心,1992年春,陈巧莲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辞去“铁饭碗”,欣然加入毛织创业行列,创办了威林毛织厂。

创业初期的异常艰辛,她记忆犹新。“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有一辆红棉自行车,每天都骑着它到外资和私人毛织厂领货送货,风雨无阻,半年时间不到就把大朗的大小毛织厂基本跑遍。”她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所有的酸甜苦辣,除了做好工厂的事情,还尽心尽力照顾家庭。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威林毛织厂不断发展壮大,根基愈发深厚,但陈巧莲并没有因此停下进取的脚步。从毛织业“功成身退”后,2001年,她创办了威林摄影冲印店,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冲印设备,成为大朗镇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冲印店。不久,威林旗下的婚纱摄影楼也隆重开业。

“我觉得在创业过程中赚钱不是最重要的,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可,才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幸福的。”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陈巧莲如是说。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